迈向全球化的中国银行业
中国银行副行长 陈四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界的朋友、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和企业财务领袖探讨投资与风险。在中国有两个大的论坛,一个是在大连达沃斯论坛,媒体炒作的很热烈;一个在北京国际财联这样一次盛会,我们来谈投资和风险。
当前,整个国际金融危机讨论,本来以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和美国两房债券作为第一波世界经济危机都认为差不多的时候,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摆在桌面上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整个国际金融界在讨论,到底世界金融危机结束没有,会不会有第二次金融危机?那么,目前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由于五家大的中央银行注资有所缓和,但是希腊、意大利主权债务危机已经告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所讨论统一欧洲债券这个问题又摆在桌面上来,有的国家希望通过欧洲统一债券解决这个危机。
大家知道,国际上有三大货币非常强势,第一大是美元,美元是主权国家发行的货币,但是又在世界通行;欧元为了抗争美元,但是,欧元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货币,二是一个经济联合体的货币,欧元区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可是主权国家有独立的财政政策,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财政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欧元诞生以后有的国家得到发展,比如像德国,那么有的国家在旁观,比如像英国,有的国家像欧洲五国深陷债务危机。第三种是人民币,人民币目前以非常强势的方式走向世界,人民币也是主权货币,但代表着新兴国家的货币。弄不好可能新兴国家也会出现新兴国家债务危机,所以2007年发起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很可能三波:第一波在美国,第二波目前在欧洲,第三波可能是新兴国家。有悲观说法、有乐观说法。我们希望美国这次大的金融危机持续到现在能够结束,不再在新兴国家产生发展,但是投资和风险是孪生兄弟,是同时并存的。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界面临很多的机遇、金融界也面临很多的机遇。所以,今天给大家汇报迈向全球化的中国银行业。
近三十年来,我国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国银行业已经成为全球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已经公开提出了要发展跨国金融机构的要求,这个为中国银行业跨国发展提出了摆在每一个金融工作者面前的世界课题。下面我从中国银行业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面临的挑战、应该抓住的机遇以及未来的方向谈四点认识。
一、全球化进程当中,中国银行业成绩卓著
纵观历史,中国现代金融以1912年中国银行成立为标志,到现在正好是100周年。1917年,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第一家机构,这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已接近100年的历史。几经起落,应该来讲成绩卓著,尤其最近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银行业海外扩展基础更加坚实,步伐更加稳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在海外资产已经不断得到扩张,仅五家国有商业银行2006年海外总资产是1.74万亿元,到2010年已经上升到3.53万亿元。五年间翻了一倍,而且这个速度正在加快。最近三十年,我国家金融业跨国发展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生产总值急剧增长,也实现四个大的转变。
1.跨国银行由中国银行一枝独秀转变为诸多银行的百舸争流
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业开拓海外市场的先行者。目前,中国银行仍然是海外资产收入占比最高的中国本土银行。2010年末,中国银行已经在3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984个机构,海外总资产占到整个中国银行业海外总资产71%。同时,一些银行也明确将跨国经营自己战略重点,加速开拓海外业务,形成百舸争流的喜人格局。现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等都纷纷在海外设立机构,开展业务。
2.全球机构布局由单点布局转变到点面结合
本世纪初,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海外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设立机构,其他地区很少。但是,最近几年中国银行业明显加快全球化布局,到2010年末,中国银行业分支机构已经延伸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建成了跨越全球五大洲的全球金融网络,同时也加大渗透力度,将单个点连成一片,从布局一个网点转变到抬头一片市场。比如,像中国银行它在澳大利亚,现在有七个分支机构,基本上从悉尼到佩斯、从墨尔本到布里斯班,所有澳大利亚大的城市都有中国银行分支机构。工商银行也通过并购的方式在扩展自己的市场范围。
3.海外业务由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飞跃
在海外资产和数量快速增长同时,中国银行业海外产品、客户结构和客户基础发生根本变化,从过去简单存款、汇款扩展到理财产品、兼并收购贷款、人民币产品、衍生产品和投资银行产品等,从主要服务于“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和侨民,发展到为当地企业、大型金融机构和当地中高端居民客户。我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银行伦敦分行1929年设立的,在改革开放以前甚至在90年代以前,90%以上客户都是当地华人华侨或者中资客户。到现在,90%客户是当地主流客户,由过去1:9客户变成现在9:1形势。
4.境外机构设立方式由单纯机构设立转变到机构形式和并购相结合
在发展早期,中国银行的主要采取设立涉外机构方式来支援外延式的延伸。最近几年,中国银行业海外扩展的方式多元化,并购、合资等方式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共在海外进行20多场并购,像中国银行2006年在新加坡收购新加坡州立航空公司,此次收购以后,中国银行已经变成世界上飞机最多的银行。我们现在拥有飞机170架。工商银行也收购泰国SL银行,并且参股南非标准银行、加拿大银行,目前正在考虑新的并购计划。
纵览中国银行业跨国发展的百年历程,我们有两点认识和体会:一是中国银行业在海外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国家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强则银行强,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崛起和中国经济强盛,中国银行业才会有今天发展成绩;第二,银行业在海外的每一点成就,都是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密不可分的,只有与中国企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共同“走出去”,中国银行业才能实现跨国发展的宏伟目标。
二、在全球化征程上中国银行业面临重重挑战
我们在看到跨国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银行业的跨国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处于国际化金融的初级阶段,离全球化金融还有很大的差距。“国际化”和“全球化”经常被混淆使用,甚至把“国际化”等同于“全球化”。其实,这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国际化”是“全球化”基础和前提,“全球化”是“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与飞跃,“全球化”首先的主要标志资金融通的全球化。就像企业要在每个国家设立机构比较简单,要在每个国家并购也是简单,但是,我们企业如果走到100个国家销售产品、推广他的整个产业链那就比较难。比如像华为,我们给他服务起来都感觉难度大,因为他现在推行全球战略,400亿美金销售收入有300亿是境外,同时在100个国家有机构,这就是全球化战略。而我们中国银行33个国家有全球机构,但是我们人员还不具有国际化水平,我们还谈不上全球化。因为全球化最重要标准是资金融通的全球化,全球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中国化、规模化,还包括金融管理的全球一体化。
中国银行从国际化到全球化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第一个挑战来自中国银行本身,跟领先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发展“本”还不够稳固,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外资产占比还比较薄弱。截至2010年末,我国四大银行的海外总资产为3.18万亿元,占新增总资产7.28%。中国银行海外资产和海外收入大概是20%,这个相当于花旗集团海外资产的一半左右。二是国际化人才比较少。从数量上看,海外分支机构占比还很低;从质量来看,海外员工本土化比较低,熟悉当地金融环境、服务当地客户人才较少。三是资本和业务基础比较薄弱,缺乏零售业务的基础,稳定资金来源较少,境外机构自筹资金比较弱,主要依靠境内机构提供资金。四是中国银行业对国际上个别风险管理能力较弱,海外机构尚未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五是海外机构管理效率还不高。
第二个挑战来自金融保护主义的冲击。这次金融危机以后,最不好的一个表现在于金融不是越来越开放,而是各个国家为了保护自己,重新捡起金融保护主义的工具。导致中国金融业的跨国发展遇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中国企业的跨国发展也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比如说,美国1991年就颁布加强外国银行监管化,提高了外资银行的准入门槛。2007年11月,招商银行获准在纽约设立分行,这是自1991年以后、时隔16年才首次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资银行。金融危机以后,保护主义更加抬头,典型的例子就是实行支行化,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对来自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银行设立分行银行申请一概拒绝,对已经设立分行的机构,或者要求转为支行,或者比照支行的标准监管,极大地增加了拓展海外领域的难度。
第三挑战来自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我开篇的时候就讲,国际金融危机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四年,我们远远不能说国际金融危机已经结束.当然,我们也不希望看到第三股金融危机。从2008年开始下半年开始金融危机爆发并且蔓延全球,到现在为止,美国、日本经济还是非常缓慢的复苏,甚至复苏中又有衰退。欧洲受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前景迷盲,新兴国家也面临通货膨胀强大压力,全球经济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各国刺激经济猛烈的负作用正在显现,全球滞涨的风险加大,中国银行业境外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人民币也面临着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双重挤压,这对于企业来讲也是严重挑战。
三、全球化道路上中国银行业迎来的机遇
挑战总是伴随着机遇的。“十二五”时期是中国银行业跨国发展的黄金时期,仍然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特别金融业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可再来。这些机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国崛起为中国银行业发挥跨国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来看,大型银行跨国金融集团都出自经济强国。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是这个丝毫不能说明经济就不是金融的基础了,经济仍然是金融的基础。上世纪60年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的银行业傲视群雄;上世纪70年代,欧洲经济从“二战”开始恢复,伴随黄金时代的来临,以德意志银行等为代表欧洲银行业再次崛起;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到鼎盛时期,日本银行也逐渐风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幅上升,国际金融危机当中经受了严重考验,成为拉动全球经济恢复的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银行业跨国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以资产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都列入英国《金融家》杂志世界前十大大银行的前列。同时,中国有111家银行进入世界1000家银行之列。那么,今后中国银行业会不会是90年代的日本银行业?未来四年的银行业会不会是20世纪初的日本银行业、会不会昙花一现?会不会有持续的竞争力?这是我们金融界、企业界朋友要严肃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2.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国银行业加快跨国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民币正在成为全球重要的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前几天,《人民日报》有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就是讲跨境人民币结算。他们讲到,在非洲有的国家已经把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当然,在亚洲,已经有菲律宾和泰国列为储备货币,而且在非洲用人民币结算已经占到中国与非洲结算的四分之一。所以,到2015年,有一个初步的匡算,人民币跨境结算将达到6.4万亿元,海外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从历史来看,货币国际化将催生一批真正意义上、国际一流跨国企业集团和跨国银行集团。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将直接推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3.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推动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不断“走出去”加快了直接投资、产品出口、承包工程都呈现持续增长的局面,中国因素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了中国银行业加快发展。
4.国际银行业势力此消彼涨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目前,欧美银行业处于去杠杆化和回归本位的过程。大家也知道,国际化评级公司标普已经调低美国信用评级,最近,穆迪公司又调低了欧洲即达银行的评级。相反地,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经营范围和资本充足率都显著提高。目前,国际全球系统性银行正在考虑中国银行业一些大的银行能够进来的问题,这对于致力于巩固本土市场和核心业务,有一些在发达地区正在考虑需求非核心业务、裁员,同时在大中华区特别在中国拓展机构。中国银行业背靠快速成长的中国大市场,加快跨国发展具有良好基础。
四、全球化经济条件下目中国银行业跨国发展任重道远
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目前,中国银行业要重点作好以下即个方面的工作.
1.处理好立足本土和跨国经营的关系
从国际领先银行的发展历史来看,国际领先银行通常只有在母国有了坚实的基础,才会将跨国经营提上议事日程。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仍将时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最具吸引力的经济体。以本土为基础,应该是推动跨国业务是中国银行业实现跨国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阶段,中国银行业发展不积极全方位开拓、多元化开拓海外业务,更重要还要学习和借鉴先进银行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本币外币两种资源,利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形势,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通过跨国经营推动组织架构、公司治理的完善。
2.结合海外市场特点,制定可行的区域战略
目前,中国银行业跨国金融重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亚洲地区、二是新兴市场。在亚洲特别是在东南亚,中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已经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应该抓住中国银行业作为亚洲领头羊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好时机,将亚洲作为基地向其他地区辐射。
3.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要采取自设机构和跨国并购的两种策略
自设机构和跨国并购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银行业比较习惯于新设机构外延式发展,对于并购这个问题往往面临很多挑战。但是,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市场特点和业务特点采取自设机构方式,更要考虑依靠自身资本势力雄厚,抓住时机收购海外具有发展潜力的资产。
3.建设全球一体化的金融管理体系
中国银行业能否实现跨国经营最终取决于能不能根据自身特点练好内功。因此,必须建立全球客户战略、全球产品战略、全球化的销售渠道和全球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当前,中国银行业全球化战略这个课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回首过去,中国银行业已经取得成绩;展望未来,我们愿意和企业界朋友们共同面对挑战,共同抓住机遇,一起打造中国银行业全球发展的美好明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