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上市公司的“双刃剑”


作者:浙江省总会计师协会转           更新时间:2008/8/18 16:17:52           点击数:2500

公允价值:上市公司的“双刃剑”
  □本报记者  楷弛

  随着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半年报的发布逐渐进入高潮,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据统计,截至7月30日,沪深两市共有17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8年上半年业绩,另外有67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上半年业绩预告。从半年报以及上年年报,我们发现利润操纵成为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当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集中暴露的问题之一。
  新会计准则一方面有效抑制了上市公司高估利润和超前分配等短期行为,促进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中的一项,在被全面引入新会计准则后,极易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双刃剑,既可以利用其来削减利润,又可以利用其来虚增利润。
  目前业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产生了认同与质疑的不同声音,公允价值内涵的不确定及其外延的不一致,成为争论的焦点。其实撇开争论,投资者的兴趣更多地在于想要深入地了解究竟什么是公允价值?它对投资者的决策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认识公允价值
  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表示,在各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公允价值以及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但是,这种关系也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资产或者负债的历史成本有时就是根据交易时有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的。另外,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也就是说,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是过去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也许就是未来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
  举例来说,某上市公司几年前花5000万元投资的房产,现在涨至1亿元,如果该公司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其财务报表反映的房产价值仍为5000万元,不会带来利润,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房产价值则增至1亿元,同时带来5000万元利润。这说明:企业选用的会计计量属性不同,将会对其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重大的影响。
  券商遭遇“滑铁卢”
  已披露的券商半年报显示,今年业绩下滑几成定局。业内人士指出,在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变动的浮亏成为券商业绩变动的主因,投资规模控制不力的券商业绩滑坡会更大。
  从券商业绩结构来看,各项业务收入普遍下降,那些上半年没有及时兑现投资收益、交易性金融资产规模过大的券商,公允价值变动将出现亏损。
  新会计准则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将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者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持有期间实现的利息或者现金股利计入投资收益。2007年有不少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之和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了50%。在目前的市况下,对自营业务收入过分依赖的券商业绩会出现大幅下滑。此外,各券商参、控股基金公司的规模、时点不同,股权投资收益有较大差异。从占营业收入比重来看,2008年中期基金管理费收入对中信证券营业收入的贡献有望达到15%。那些较早参股大基金公司的券商也会从基金份额增加中获益,但那些巨资获得基金股权、短期资金占用较大的券商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那些参、控股小基金公司的券商尚无法从中获利,这也成为证券公司业绩分化的重要原因。
  公允价值牵动业绩“神经”
  近日,丽珠集团公布了中期业绩快报。快报显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但净利润却出现大幅下降。究其原因,“罪魁”是“公允价值”。根据公司快报,丽珠集团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73.51%。但从主营业务看,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10894.68万元,同比增长36.06%;主营业务贡献的净利润约为14217.62万元,同比增长34.19%。而公司净利润之所以下降,是因为持有的有价证券价格下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及投资收益同比减少,导致公司中期净利润同比减少17084.72万元,减幅为73.52%。
  业内人士表示,公司业绩还是要看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虽然有一些综合类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但以此为主业的很少。对上市公司中报业绩,投资者不能仅看净利润指标,更重要的是看其主营业务的增长盈利状况,否则就难以准确把握甚至有可能出现误判。
  公允价值掩盖主业增长
  根据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可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变动计入公司的当期损益。但由于股市今年以来持续下跌,许多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价值已大幅下降。因此,与上一年度相比,今年许多上市公司这方面的收益将大幅减少,从而拖累业绩。
  同样近日公布业绩快报的健康元,主营业务贡献的营业利润较去年同期增加6226万元,同比增长30.44%,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仅为25.96%,原因正是由于报告期内公司所持有的证券大幅下跌,造成公司投资收益及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23,123万元,致使报告期内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
  根据WIND的统计,今年一季度末,两市有510家公司进行了证券投资,期末持有各类证券的市值达几千亿元,如果按二季度上证指数下跌17%计算,如果持有到6月底,则这些证券价值将缩水不少,无疑将拖累这500多家公司的中期业绩。或许是看到了类似“公允价值”这一因素对上市公司业绩的非正常影响,据称有关方面也正在研究,像“公允价值”等带来的损益可能仍会界定为“非经常性损益”。
  东吴证券有关人士认为,从目前看,类似“公允价值”这样的因素,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波动较大,界定为“非经常性损益”可能更好些。这也更有利于投资者客观评判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无论如何,从目前半年报情况看,投资者在分析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时,应暂时撇开“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基于主业对其进行判断或许更能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
  公允价值是利润操纵利器?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出现利润操纵,准则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对每一项会计要素,基本准则都无一例外地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的条件下才可予以确认。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价值,财政部认为这些领域的公允价值容易取得,主观判断较少。
  新会计准则充分借鉴并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即:资产或负债等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
  我国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考虑到我国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有可能出现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甚至借机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具体准则中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但也有人认为,作为新准则亮点的“公允价值”将难以实现公允,并极有可能沦为利润操纵的工具。但是,新准则要求公允价值要“持续可靠取得”而不是“估估而已”,因此,公允价值将不是一把橡皮尺子。有专家表示,公允价值要想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必须具备“三要素”: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与证券市场监管失灵。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与此同时,很多持保守态度的人担心公允价值容易导致利润操纵,对公允价值有抵制倾向。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售房信息的网上公开,相对于其他资产而言,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是容易取得的。需要强调的是,巨额利润意味着企业缴纳的税额也将相应攀升,虽然新的税收政策还没有出台,但即使重估价值入账不必交税,资产折旧的抵税功能却已经丧失。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为有关公司资产核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但公司是否利用或怎么利用这种模式却不尽相同,需要深入研究。
  利润操纵隐患不容忽视
  广泛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产生的影响,需要一定时期后才能逐渐显现。公允价值的引入,最令人担心的就是操纵利润的问题。公允价值对利润的提升确实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公允价值引入后,应当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尤其要注意那些有较强融资冲动的企业。
  有学者分析认为,预期公允价值的引入对利润的影响将有所扩大。对股东权益和净利润产生影响的因素,都是在发生时或者在资产负债表日确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并记入损益,或者需要追溯调整的,从而影响利润和股东损益。对于一些因素,例如借款费用、政府补助等采用未来适用法调整的,对于利润和股东损益的影响要在后续的会计期间才能体现。此外,针对房地产企业,投资性房地产带来的收益并不会随着资产价值重估或入账模式改变而有所变动。实际上,投资者在未来几年的时间,将看到由于净资产的增加,相关的净资产收益率相对降低,这仅仅只是这一块资产价值何时入账的问题,而对于公司的成长,并无实质的影响。
  因此,引入公允价值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目前的市场条件仍不完善,为了确保新准则能够健康地推广和实施、公允价值能够正确地应用,我们应该从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全面建立中国的财务概念框架结构、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等几个方面加强建设。而从大的方面讲,这实质是上市公司生态治理的问题,不能归咎于准则本身。对于实施中“人”的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监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投资者甄别会计信息能力等系统工程来解决。另外,确定公允价值的过程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培养具有公允价值观念、理论和实务经验相结合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这也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应用公允价值的需要。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提倡使用阶段,回避阶段和重新引入阶段。
  提倡使用阶段
  1997年~2000年 财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共颁布了10项具体会计准则,涉及债务重组、投资和非货币性交易。1998年6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首次出现了公允价值。
  财政部当时对于公允价值的认识是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促使我国会计准则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会计协调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回避阶段
  2001年~2006年 由于当时我国要素市场不够成熟,缺乏活跃的市场,使得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导致企业在运用会计准则时随意性过大,出现了大量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2001年财政部重新修订了具体会计准则,强调真实性和谨慎性,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
  财政部主要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和投资三项准则。这三项准则中应用的转变旨在防止对公允价值的滥用和人为操纵利润情况的进一步恶化,但从长远来看,放弃公允价值应用可能产生另外一些问题。以债务重组为例,以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入账,对债权人不公平。同时,重组过程中债权人往往会有一定的损失,按照修订后的准则,债权人在承担债务重组损失的同时还要将它计入资产价值或长期投资,不能得到免去部分所得税的优惠,加重了债权人的负担。此外,从公允价值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情况来看,回避公允价值与国际惯例相悖。
  重新引入阶段
  2006年以后 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完善,在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股权分置试点加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舞弊查处的力度;财政部加大了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上市公司内外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独立董事、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的理性经济选择为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构筑了多道“防火墙”;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有效甄别的能力也有所加强,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势异时移,这些有助于公允价值应用的环境已初步实现。
  另外,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公允价值只是利润操纵的可能手段,与利润操纵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即使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也存在利润操纵的情况。当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与证券市场监管失控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公允价值才会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而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制度都不能有效地发挥防护作用。因此,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重新引入。
  国外公允价值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中就已使用“公允价值”术语,但是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84年发布的专门论述会计计量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辑《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中并未使用。1990年前后复杂衍生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FASB(2000)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辑《在会计计量中运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及一系列文献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计量和报告有关的具体技术问题在国际会计界和有关政府受到了高度重视,并且也已取得大量重要的研究成果。
  总体来说,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公允价值的定义,确认、计量、报告和审计公允价值的原则和方法,公允价值在某些领域(如金融工具、自创商誉、企业合并、人力资本、股票期权等)的应用问题,以及公允价值运用的可靠性及其实证研究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公允价值的坚定支持者,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允价值之所以能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中得到广泛应用,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更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密不可分。而且,从现实条件来看,美国具备发达的资本市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健全的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的企业财务预算、决策系统,具有公允价值应用的各种现实条件。可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类似,都是先解决披露问题,然后制订确认和计量的标准。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